八一七章 前因后果(2 / 2)

三国第一强兵 鲈州鱼 2167 字 1个月前

即便如此,在王羽做出决策之前,他也未曾想过,海运竟然能为数万人的军队输送补给,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都不到的水手替代了民夫,船只替代了车马牲畜,打造出了一条更快,消耗更小的生命线。

现在,更先进的理念来了。

听话听音,主公的意思显然是在说,公孙度虽然僻处辽东,但始终惦记着来中原争雄,甚至还为此做出了海上运兵,万里长途奔袭的准备!

这是诸葛亮从前绝对无法想象的一件事,但现在看看,还真有这种可能,至少技术上是行得通的。他甚至都找不到理由为公孙度开脱,早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,公孙度就曾派遣官吏和少量兵员渡海,在东莱设立了营州。

以实际情况而论,若是中原大战正酣时,青州调动全部力量与曹、孙鏖战,公孙度悄然渡海而来,在利津一带登陆,三千精骑奇袭高唐,成功的几率可不是一般的高。

高唐之盛,倚仗的本就是河、海之利,因为处在青州腹地,王羽建城时用的又是开放式的风格,在平时还好,战时的防御可说是几近于无,就像这次北征一样。

而将军府中,却从来没人提过,要针对这方面做出布置,可以说是个巨大的盲点,连向来以思维缜密而著称的诸葛亮自己都不例外。

这个不算是疏忽的疏忽,让诸葛亮汗流浃背,心中暗叫侥幸,同时又在怀疑,公孙度只是有这个能力,未必能想到这么做,就算真有这个概念,只怕也是很模糊的。他那些准备,很多都是在主公入主青州之前就开始进行的,完全不能说是针对青州。

那么,主公到底是如何料事在先的?

王羽神秘一笑,不解释了。

不是他不想解释,而是他没办法解释。历史上关于公孙度的记载不多,王羽只记住了两件事。

第一件是发生在曹**在幽州斩杀袁谭,展开东征,追击袁尚之前,老曹曾以**厚禄招抚公孙度。当时曹**已经击败了袁绍、袁术、刘备、吕布等诸多强敌,江东小霸王孙策也死了,只剩下荆州和西蜀等地尚未臣服,形势非常有利,按说招抚也就是走个形式罢了。

结果,他送去的印绶被公孙度直接扔到了仓库里。

更有甚者,在拒绝了曹**的招抚之后,公孙度还拟定了一个计划,他认为曹**远征在外,邺城空虚,他想以一万骑兵,三万步卒突袭邺城,切断曹**归路,进而夺取天下。

王羽所以能记住这两件事,是因为看书的时候他觉得很可笑,赤壁之战前的曹**多牛啊,打败了那么多高手,区区公孙度也敢妄想与之争锋,这不是螂臂挡车么?

况且,公孙度的计划从军事常识看来,也很扯淡。

曹**在远征不假,但他的大军就在幽州,一方面阻断了辽东和邺城之间的道路,另外他离邺城的距离也比公孙度近,这还谈什么突袭?

等真正接触到公孙度和辽东,王羽才恍然大悟,原来早在三国时代,华夏就已经有人策划着来一场逆转战略态势的登陆战,借助海上优势,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了。

惊叹之余,公孙度在他心中的地位,也一下子就超过了刘备、袁术,成为了和曹、孙、董比肩的心腹大患。

历史上,公孙度在拒绝曹**招抚后的同年,便因病去世了,所以他的桀骜和突袭计划都变成了千古笑谈。但历史上曹**打到幽州,是在建安年间,现在却还只是中平五年,离过公孙度病死还远着呢。

这才是王羽不顾时间上的耽搁,也一定要彻底解决辽东问题的原因。这些理由当然不足以为外人道,好在王羽是主公,也不需要事事都向手下交待清楚。

诸葛亮眉头皱着,但心理上却接受了王羽前面的解释。

敛财有术却不喜奢华,这本身就是野心勃勃的明证。

曾经有位皇帝,问立了大功的功臣,说爱卿立了这么大的功劳,寡人该如何赏赐你呢?那功臣回答说:臣只爱良田豪宅美女,请陛下多多赏赐。皇帝一听,乐了,也放心,觉得这是个好同志,没有造反的嫌疑。

这就是所谓的功臣自污,是保命的不二良方。

反过来,这要是公孙度,那就完了。皇帝一瞅,这货这么能赚钱,还把钱都花在部队装备和海军身上了,这不是要造反是啥呢?

从这个角度来解释青州和辽东的关系,倒也说得过去。

“不过,您为谈判做的准备,似乎太……不靠谱了吧?”思来想去,诸葛亮还是没忍住,终于是吐了个槽。

如果说王羽在战略层面对辽东算是如临大敌,郑重以对,在两个月前开始就做的谈判准备,就只能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了。反正诸葛亮是看不出,王羽准备的那些东西,到底对说服野心勃勃的公孙度有什么帮助。

“天机不可泄露,”王羽神秘兮兮的一笑,道:“孔明,你就等着瞧好吧。”(未完待续。)